中國近現代史學科
時間: 2015-10-30  作者:   浏覽次數: 3780

本學科自1982年起開始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198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0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負責人先後為段本洛教授、王國平教授、池子華教授。目前為池子華教授。最初以近現代江南社會經濟研究為主要方向和學科特色。為拓展專業方向和研究領域,取得更多數量和更高質量的研究成果,進一步适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本學科的研究方向不斷調整和增加,“九五”期間設有近現代江南社會經濟、中國近現代政治與對外關系、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等研究方向。“十五”期間增設中國近現代社會史、中國近現代城市發展等研究方向。“十一五”期間增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方向。

目前,本學科的主要研究特色為:在繼續保持原有區域(江南)社會經濟的研究特色外,在社會史研究特别是流民問題、農民工、打工妹以及紅十字運動研究等方面,在學術界和業務部門都有很大影響。此外,在思想史特别是嚴複研究、鐵路史、社會保障、城市史、教育史、外交史特别是民間外交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研究上也有較大影響。

本學科在“九五期間”成為江蘇省首批重點學科,總結驗收時被評為優秀。“十五”、“十一五”期間,本學科連續被評為江蘇省重點學科。

本學科現有教授7人:池子華、王衛平、王國平、俞政、朱從兵、餘同元、李峰,其中博士生導師7人(含挂靠者3人);副教授3人:盧伯炜、王玉貴、姚傳德;講師3人:黃鴻山、崔恒秀、魯萍。80%以上擁有博士學位。承擔曆史教育本科生的《中國近代史(1840-1919)》、《中國現代史(1919-1949)》、《中國當代史(1949-)》、《曆史教材教法》等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工作;給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後流動站科研人員開設經濟史理論與方法、社會史專題、鐵路史、近現代中外關系史、城市史、當代中國經濟等課程。

本學科多次承擔國家和江蘇省的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繼段本洛先生于1994年成功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重點研究課題“近代江南農村”後,又相繼承擔了“16~19世紀蘇州與徽州曆史發展差異的比較研究”(主持人唐力行教授)、“農民工與社會變遷——以近代蘇南為中心”(主持人池子華教授)、“中國共産黨民間外交理論與實踐研究”(主持人王玉貴副教授)、“近代中國‘打工妹’群體研究”(主持人池子華教授)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研究工作。王國平教授、朱從兵教授主持了國家“清史工程”的研究項目。另承擔了10餘項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的研究工作。

近年來出版專著近50部,代表性的著作有:《蘇州手工業史》、《近代江南農村》、《左宗棠評傳》、《中國流民史(近代卷)》、《紅十字與近代中國》、《農民工與近代社會變遷》、《胡林翼評傳》、《嚴複著譯研究》、《李鴻章與近代中國鐵路》、《明清時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蘇州為中心》、《中國古代傳統社會保障與慈善事業研究》、《當代中國農村社會經濟變遷研究》等。在《曆史研究》、《社會學研究》、《光明日報》、《近代史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等權威雜志發表學術論文800多篇。研究成果多次獲省部級科研獎勵,比較重要的有全國高校首屆人文社科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