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實——中國近現代史模塊課程群教學考查
時間: 2024-11-26  作者:   浏覽次數: 341

 2024116日下午,2022級曆史學(師範)班的學生在黃鴻山副院長、魯萍、朱琳、傅亮、範莉莉、敬淼春等老師的帶領下前往蘇嘉鐵路百年曆程展覽館、馮桂芬故居、蘇州技藝館三地開展課程考察。這是中國近現代史模塊課程群組織的課程教學考察,2022級曆史(師範)同學們積極參加,共有四十多名學生參與了本次活動。

大家第一站來到了蘇嘉鐵路百年曆程展覽館。下車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蘇嘉鐵路平望北鬥橋遺址公園。同學們在老師們和講解員的帶領下,走過公園内部軌道,初步了解蘇嘉鐵路的曆史,感受曆史的滄桑。接着,同學們走進展覽館,展覽館的展陳部分共有八個闆塊:序章、蘇嘉鐵路的清末前生、使命擔當、正式現身、至暗年代、重建曆史、圓夢時分和尾聲,通過影像、聲音、文字等多個維度,全方位展現蘇嘉鐵路的紅色記憶。

在講解員的專業講解下,同學們了解了這段因抗日而興,卻湮沒在抗戰勝利前夜的蘇嘉鐵路。盡管蘇嘉鐵路僅存世八年,但他的前世今生伴随着沿線各地走過了百餘年的風雨曆程。回望這條百年滄桑的鐵路,同學們仿佛看到了中華民族奮勇抗戰的艱辛曆程。

随後同學們來到了位于木渎古鎮的馮桂芬故居。馮桂芬是晚清著名思想家,亦是改良主義的先驅,曾在科舉考試中摘得榜眼,故其居所大門上有一牌匾上書“榜眼府第”。走進故居,黃院長為同學們仔細介紹了馮桂芬的生平履曆。同學們從中體會到馮桂芬本人的人格魅力以及晚清時期思想領域的變革。這對同學們專業知識的提升大有裨益。

最後隊伍來到了蘇州紗羅技藝館,它與馮桂芬故居相隔不遠,位于蘇州市錦達絲綢有限公司内部。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絲綢文化裡,绫、羅、綢、緞代表着不同時期紡織技術的變化,承載着豐富的曆史與文化内涵,而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同學們了解到以蘇州為中心的太湖流域,素有絲綢之鄉美稱,織羅曆史悠久,所産絲羅在曆史上享有盛譽,史稱“吳羅”,特指以蘇州為織造産地的羅。由此可見,羅亦是蘇州地區重要的文化符号。

在行程的最後,工作人員帶領同學們來到了放置羅織成衣和布料的展覽館。服裝上精緻的花紋讓同學們直觀地領略到了傳統工藝的獨特韻味,其細膩滑爽的手感也令同學們贊歎不已。可以看出,在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織羅工藝仍能在立足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與時代對應的産品,向世界展示東方魅力。

通過本次課程考察,同學們體會到了近現代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風雨滄桑,了解了社會轉型時的思想變革與碰撞,亦堅定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下午的考察,同學們收獲頗豐。

22曆史張書凝)